建站频道
    当前位置: 中国美术家网 >> 艺术新闻 >> 新闻库 >> 综合新闻
      分享到:

      赵梅生:我行我素画花鸟

        作者:赵梅生2021-01-18 07:57:38 来源:美术报

        中国画是独立于世界画坛的一颗璀璨明珠,中国花鸟画在世人眼中更具辉煌。

        宋代的工笔花鸟画和近、现代以吴昌硕、齐白石、潘天寿等为代表的写意花鸟画发展的高峰突起。像泰山,如丰碑,是楷模,他们对中国花鸟画的艺术表现力已达极致。面对现实,我们这一代中国花鸟画家,如何创作有当代特色的中国花鸟画作品流传给我们的后代子孙,任重道远。

        当代中国花鸟画界的艺术家,首属大忌者莫过于再啃老祖宗的残食剩羹,应跳出陈旧的艺术深谷,回顾、反思、思考和探索艺术作品的时代性。

        时代性绝非是传统形式的墨守陈规。要勇于跨越固有的樊篱,大胆地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,摆脱历史心理框架,给传统的中国花鸟画在形式上、风格上注入新的血液,注入时代的感悟和思绪,开凿出自己的新天地,使中国古老文明与时代情愫血乳相融,使中国花鸟画的艺术创作滋生无限生机。当代中国花鸟画的发展,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手法和新的笔墨语言去研讨、实践,逐步拓展各自的表现能力与艺术构成,其成功与失败必然有之。

        这里谈几点花鸟画创作的体会。

        一、避之大吉

        创作不能随大流。作品在面世前,必然思考再三,酝酿如何处理好作品。“躲避”是创新作品的一个前提工程,想方设法逃脱因循惯套,抛弃客观的影响与个人常用的作画陈规老调,另谋生路。在创作作品中可采取:人取我弃。包括体裁选择、笔墨表现、布局章法、形式构成等,大刀阔斧地割爱,作品才能在陈腐的、程式化的老套中改头换面。

        人弃我取。当今画坛在传统的思想影响下,在历史的受授心态中,有一套陈俗因袭的花鸟画程式,如“作画不宜对称”“不宜平行”“不宜反复”“墨不碍色”“色不碍墨”等。诸如此类像无底洞、像迷魂阵,当你钻进去了再想摆脱,谈何容易。如能在新的笔墨形态中发挥自己的抒写性、创意性以及水墨文化涵量的变化,就能自然巧取妙用,背水逢生,别具面貌。

        二、要具备“发酵”的本领

        “发酵”即是夸张。艺术作品所以称为艺术,就是它具备深蕴的“意超物表”、笔墨生花的效应。一幅成功的作品,它绝不是原始自然形象的如实再版。如画一只狗,极尽其形的毕肖毕似,追求所谓“惟妙惟肖”;而独具慧眼者认为:“这却不过是一只狗罢。”文学艺术作品所以升华为艺术,必有夸张。没有发酵的面粉是做不成馒头的。所以有成就的艺术家必须具有善于处理题材的“发酵”本领。相反,作品未经夸张“发酵”,何以言艺?花鸟画创意夸张,前辈早有先例。八大山人其作品不具备“发酵”本领即无八大山人。八大山人是敢于大胆运用夸张本领的大师。正因为他有如此胆识,他的艺术与时代保持了一定的距离,画出了超越时代的作品来。因此,我们作画时,一定要考虑对题材“升温”“发酵”的程度,达到应有的境界品位,使作品能展示出牵动起人们审美情趣的波澜。

        三、出个新点子

        挥毫作画有两种思路:其一,“提笔成章”。只要是在传统绘画技法上有一定修养的画家,都可熟练、快捷地画出一幅幅作品来,令人钦佩,感到画家的基本功扎实。画家日日操笔,年年如是,但如此程式化作画,无疑是作茧自缚,难怪异国人士认为中国画不外乎是彼此抄袭而已。画家基本功好是十分必要的,但要使其升华为别开生面的艺术,则是另外一回事。其二,“立意新”。用最普通的话说,即在作画前出点子,出个新点子。这个点子要使画作区别于前人,相异于自己。点子不断有,你的作品才能立意常新。清代方薰说:“作画必先立意,意奇则奇,意高则高……”否则,则平,则俗,则陈旧。

        花鸟画中习惯作梅、兰、竹、菊、荷等。但要善于发现一些前人没有画过题材,用立意来表现它的艺术形象,这就要看画家能否出个新点子。只有以新颖的形式去表现它,作品才能出新。

        再如点、线、面在花鸟画中的使用,这是极普通的常识。但点、线、面运用在章法构图上,在整幅作品中形成点、线、面为主体构成的形式美,则往往被一些人所忽视。

        想想办法,用脑子出个主意,立意新,点子就起了作用。画家虽然是用手来作画,实际是用心来作画。用新思维作画,手不过是个工具而已。心奇画则奇,意新画则新。点子新,立意奇,作品则具备了“含金量”。画有独到处,即有独立性。王朝闻先生说:“没有独特性”即没有独立性,就没有存在的价值。

        (作者为著名美术教育家,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,太原画院名誉院长)

        责任编辑:静愚
      相关内容
      More.. 名人堂
        More.. 艺术展讯
        •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meishujia.cn,All right
        • 服务QQ:529512899电子邮箱:fuwu@meishujia.cnbeijing@meishujia.cn
        Processed in 0.042(s)   13 queries
        update:
        memory 4.334(mb)